记得小时候,
总有一群弹棉絮、捏面人、剃头的手艺人走街串巷,
他们都是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如今,
随着各式各样的工业产品涌入,
手艺人也随之消失,
你又记得多少?
百年老店:焦鸭子
到安州区不吃焦鸭子,你就白跑了一趟安州区。
说起“百年老店焦鸭子”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焦鸭子色如琥珀、咸淡适中、香味浓郁。其独特的口感使焦鸭子成为当地饮食文化的一张名片。
焦鸭子坐落于风景怡人的罗浮山风景区。据总经理焦长松介绍:
焦鸭子创始人焦先祖巧遇清官御厨,得其真传,学得卤鸭经验,
从选鸭、宰杀、剖肚、挖肠、清洗、码味、腌制、出胚、晾制、香薰、卤制、装盘等10多道工序
和香料配制、卤水熬煮、卤鸭火候等各种工艺流程方面,都形成了标准化、定量化的科学卤制标准。
近百年来,焦鸭子以其独特的醇香口感,深受食客喜爱。
非物质文化遗传:安州谷花糖
何鑫麻糖坊
2008年,安州谷花糖被列入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花荄镇谷花糖传人何国平成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惟一传承人。
据了解,何国平从爷爷那辈就开始做这个手艺,他是何家做谷花糖的第三代传人,从16岁至今从事这门手艺已经整整20多年。
如今,为了不让这门手艺失传,何国平开始到处奔走,招纳有需要并且愿意学习这门手艺的人。
下一步,他还打算继续扩大生产制作规模,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谷花糖,
让谷花糖作为绵阳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继续传承和发扬。
百年老字号:安州张包蛋
“包蛋”又名“皮蛋”、“松花蛋”,古时也称“混沌子”、“牛皮鸭子”。
张包蛋制作技艺指产生并流传于安州区桑枣镇的传统特色饮食制作技艺,在川西北包蛋行业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
提灰裹浆
窖藏
张包蛋制作要经十余道工序,其工艺的核心制作技术在于选蛋、配料和窖藏。
选出质优上品蛋,在独家配制的料浆中裹好,将蛋装入坛中密封腌制,冬天需要25至30天,夏天需15天左右。
腌制成熟的蛋还要放在泥地上或窖藏10至15天,达到去碱增香的作用,待到蛋清、蛋黄发生明显变化,蛋清黑釉出现“松花”,
剥壳后色泽黄亮,蛋清呈现出美丽的花纹,闻来香味浓郁,食用则口感极佳。
张包蛋生产工艺考究,通过对“选蛋”、“配料”等环节的控制,
有效地杜绝了重金属和沙门氏菌等有害物质存在于包蛋中的问题,且保质时间长达半年。
非物质文化美食:红酥
红酥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由川菜之父李调元研发而成,是安州区小吃代表之一。
因其肉馅成红色,外边呈黄色,黄中透红故称“红酥”,与“十大碗”相配,成为很有特色的传统佳肴。
清末民国年间,大户人家逢年过节,逢酒遇席都要摆上这道特色佳肴,广为流传的干盘子,就是指的红酥。
由于选料特别,制作精良,口感香、脆、酥,入口化渣,老少皆宜,深受人们的喜爱,一代代相传至今。
泥匠人的坚持:土陶坊
制陶,作为一门中国古老的工艺,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然而在现如今机械化生产的冲击下,
传统手工艺制陶已经不多见了, 在安州区塔水镇有一个老作坊,这里的一群制陶人,仍然坚守着传统的制陶工艺。
淘泥、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画坯、上釉、烧窑、成瓷。
这一道道在外人看来繁杂的工序,却是制陶人已经重复无数次的工作,
来自三台县芦溪镇的老制陶人赵仕义十多岁就跟父亲学习制陶,
如今已经七十三岁的他戴着厚厚的老花镜,坚持在制陶之路。
刀尖上的艺术:木雕、串珠
自明清时期,皇宫大量使用金丝楠木作为修建宫廷、家居等皇家的专用木料。
其中大量金丝楠木来自于四川,所以从明清时期开始,
巴蜀木雕大师们都喜欢以珍稀的金丝楠木为雕刻原料,来展示自己精湛的雕刻技艺。
在当时古安州地,木雕大师以现市非遗传承人康青松祖辈最为著名,
其所雕刻的“九龙杯”成为当时进贡朝廷贵人的艺术品。
九龙杯
经过数辈的发展、演变,这种祖传的独有雕刻技艺——“恒缘木雕技艺”,
现已经发展得形式多样,变化万千,所雕刻的艺术作品与时俱进,成为现在安州地区的一大旅游特色,
其雕刻作品古朴典雅,工艺精湛,木雕、根雕造型、人物、花鸟、山水、仿古建筑等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收藏价值。
一人一戏班:被单戏
被单戏大约起源于明嘉庆年间,以手掌操作木偶,利用一张桌子,
将桌子四角绑上四根竹竿,然后再将一块被单一样的布围住竹竿,这样搭成了被单戏戏台。
被单戏吹、拉、扯、唱、演完全由一个人操作。一个人演一场木偶戏,而出场的却有数个木偶。
安州区被单戏传人皮正全是四川省著名被单艺人巫加喜的传人。
1983年,27岁的皮正全跟巫加喜学被单戏后,主要在乐山、眉山一带农村演出,
如今主要在北川、绵竹、安州区和江油市的偏僻山区乡村。
我喜欢那种厚重的历史感,那些老的手工艺店,甚至都有可能不是店,它们承载的是历史,是老手艺人一生的匠心。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我们太缺少这样的心了——热爱,并且用心做好一件事。
我梦里的安州就是这样,节奏不快,永远有充满匠心的手艺人在阐述文化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