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一个晴朗的周末,宽阔的涪江江面上,一群红嘴鸥时而俯冲,时而高飞。从2012年起,这些来自贝加尔湖畔的白色“精灵”深深爱上了绵阳,每年在数千里的大迁徙中,总喜欢在此“刹一脚”,也成为绵阳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
鸟类的本能选择,见证了绵阳生态底色夯实的成果,也是绵阳生态文明建设最生动的注脚。
■记者 赵利宾
平政河污染治理的样本
2013年1月31日,在涪城区牌坊沟村,一个紧邻牌坊沟的城郊接合部乡村,一场声势浩大的平政河污染整治百日行动全面展开。根据当时的规划,这条臭水沟要实现“一年变样、两年变清、三年变美”。
消息一出,引来众多媒体的关注,可牌坊沟村居民占斌对此却不以为然。“这么多年的臭水沟,真的能在三年里治理好?”对于当年提出的平政河治理目标,占斌当时充满了疑惑。
占斌认为,被污染了多年的平政河,再也无法回到儿时记忆那种清澈见底、鱼虾成群的模样了。直到有一天,几台大型挖掘机突然出现在牌坊沟,将沉积在河道里多年的垃圾挖出运走,占斌才意识到,平政河真的是要变样了。
清理河道垃圾只是开始,接下来的“大动作”让占斌更加兴奋。2013年3月,位于牌坊沟沿线的2个作坊被环保部门叫停关门。随后,平政河沿线的许多企业也相继因违法排污或被停业整顿,或被强制搬离。
“河水清澈见底,河道干净整洁,似乎又回到了小时候的样子。”今年3月22日,坐在平政桥旁的茶馆,望着平政河里流淌的清水,占斌发出了这样感叹。
据市环境监测站数据,自2013年初开展平政河污染治理后,平政河水质就呈现出日趋变好的趋势,到去年6月份监测,水质已明显好转,提前实现变清变样。
平政河的变化,也让在平政桥附近开茶园的李明清心里乐开了花。“4年多了,去年开始生意才好起来。”李明清告诉记者,最初选择在平政桥附近开茶园就是看好靠河,直到茶铺开起来才“见识”到平政河的污染。“里面有动物粪便,有时还会有死狗死猫漂下来,好多茶客都不愿意坐在外边,都尽量坐到离河远点的位置。”李明清说。
“水质变好后,河里来了红嘴鸥,风景越来越美,客人自然多起来了。”李明清一边掺茶一边说,“河水变好后,靠河边的位置成了香饽饽,很多客人都抢着坐。”
不到一年时间,平政河发生了质的蜕变,从人见人怕的臭水沟变成干净整洁的小河沟。“这下,环保局长可以直起胆子下平政河游泳了!”见证了平政河变清变样的全过程,牌坊沟附近的群众开起了这样的玩笑。
以平政河治理为样板,我市又启动了芙蓉溪流域整治工作,各县市区、园区也全面启动10余条小流域整治。绵阳在小流域治理方面频繁出招,也让市民有了新的期待。
河岸滩涂开发的争论
树林茂密,亭台错落,映衬静谧的湖水,偶有野兔从眼前溜过,快速消失在树林深处。春日的安县湿地公园野趣横生,别有一番滋味。
湿地公园的美景让人陶醉,可很多外地人不知道的是,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因紧邻安昌河,自然风景秀美,这里曾是不少开发商眼中的香饽饽。“不能让水泥森林替代青山绿水。”2008年,经多方论证,安县决定在此修建湿地公园,定位为一座以水生和湿生植物为主的自然生态湿地公园。2010年12月,安县湿地公园基本建成,并向市民和游客开放。
“在鸟语声中醒来,枕着蛙声入眠。这样的生活,真如世外桃源!”家门口如画的风景,让安县居民发出由衷的赞叹。
同森林和海洋一样,湿地是国际公认的地球三大系统之一,它在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生命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处于城中心的湿地,更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资源,被称为“城市之肾”。
遵循“还原自然生态”原则建设的小枧生态湿地公园,必将成为旅游休闲的新地标,也是我市湿地保护的蓝本。在寸土寸金的城中区建设湿地公园,绵阳的这一决定曾引起不小的争论。
作为城市副中心的绵阳经开区,土地可谓寸土寸金。不过,就在这片厂房林立的经济“大战场”,绵阳却要投入约2.5亿元人民币,保留一个面积达千余亩的湿地公园,这将意味着城南新区乃至绵阳要舍弃多少诱人的“真金白银”。
开发,还是保护?在要经济还是要生态的争论中,绵阳谢绝项目落户请求,放弃近在眼前的可观收益,明确提出“生态打底、建设美丽绵阳”发展理念,在城南新区先造环境后造城,目标将城南新区打造成先进制造业基地和融合山水生态景观的产城一体示范区。
在家门口要建生态湿地公园,小枧沟镇三星村村民个个喜笑颜开。村民罗定国对这片湿地有着特别的感情。“从农民变成城里人,住在洋房里看湿地公园,这日子越过越开心。”罗定国感慨地说,以前这里都是小河沟,村民在河沟两边种地为生,生活很清贫,从未想过会过上城里人的生活。短短几年时间,没想到一切都变成了现实。
天蓝地绿的城市名片
2013年6月,在不少地方亮起秸秆焚烧烟雾的“警报信号”时,绵阳空气质量却一直保持良好水准,这让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市民张兴才无比惊喜。更让他兴奋的是,这样的好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
往年呛人的秸秆烟雾都去哪了?环保部门的一份工作简报回答了张兴才的疑问。从2013年起,我市集中多个部门精干力量联合执法,昼夜不间断地进行拉网式巡查,对秸秆焚烧现象实行“零容忍”。同时为畅通秸秆出路,还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并对秸秆加工企业进行扶持。疏堵结合,绵阳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空气质量答卷:禁烧期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超过九成,全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多年均位列全省前列。
秸秆禁烧只是一个缩影,从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空气、水等入手,绵阳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生态战役”。告别片面的钢筋水泥化,绵阳坚持“生态打底”的理念,一方面加强绿道、湿地公园建设,保护水系和生态本底;一方面大力推进“绿色工程”,每年植树1000万株,平均成活率在90%左右,目前已有近300万人以不同方式参与义务植树活动。
如今经过多年努力,绵阳“城在林中、水在城中、显山露水、人景交融”的森林城市风貌已具雏形,森林覆盖率平均每年递增0.5%,已达到52.6%。
针对高污染高排放的落后产能,绵阳“壮士断腕”,绝不手软。2013年,先后淘汰关停9家落后产能企业,引导煤矿企业退出煤炭产业;2014年9月30日,绵阳热电厂运行了近30年的高烟囱正式关停……
生态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保持治理成果,不陷入“治理—污染—再治理”的怪圈?绵阳的答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托科技创新,走绿色低碳的产业路径,从而解决“金山与青山”的共存问题。
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绵阳将更大力气放在了扶持引导精密电子、通用航空、3D打印等新兴产业发展上,促成了联想科技园、IBM大数据分析竞争力中心、永年3D打印等一批高端项目落户绵阳。“不仅因为绵阳科技优势明显,更重要的是芯片生产对环境要求很苛刻,所以才最终选择绵阳。”绵阳芯联芯公司副总经理代月波的回答简单明了。
从疏堵结合解决秸秆焚烧顽疾,到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再到建立涪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绵阳一步一个脚印,用实际行动夯实绿色低碳的生态底色,向着天蓝、地绿、水净、人和的绿色梦想迈进。2013年底,绵阳被联合国环境规划基金会评为“杰出绿色生态城市”。
下一条:遗落在世间的明珠——白马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