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绵阳市第四届乡村旅游节活动内容之一的雎水踩桥,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昨(23)日一大早,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到雎水镇,庆贺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喜踩太平桥,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幸福和谐。安县县委宣传部外宣办负责人介绍,20多万名游客参加了踩桥民俗盛会。
■钟树强 张祖强 唐薇 记者 黄志富
1独特民俗吸引八方游客
在我国各地的民俗文化活动中,安县雎水春社踩桥是不收门票的开放式民俗盛会。游客可以在这里尽情体验原汁原味的民俗,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也成为雎水踩桥吸引各地游客且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
“踩桥祈福保平安,既是一种心灵寄托,也是无法替代的乡愁乡恋。”从剑阁来雎水踩桥,78岁的张加贵说,他上世纪60年代曾在雎水工作过几年,其后近30年没有回过雎水。2001年,几个同事邀请他踩桥,此后就成了一种寄托,每年都来。
来自成都金堂县淮口镇的方先生说,安县雎水太平桥闻名省内外,他和家人已来过三次了,想不到今年游客比往年还多,太平桥真是聚人气的地方。
“人气很旺,名不虚传,不虚此行。”来自湖北的刘先生说,他们原本在峨眉山旅游,听其他游客说起雎水踩桥,就慕名赶来了。
没有血缘的亲情延续35年
历经200余年的安县雎水春社踩桥闻名川西北,成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活动中包含了浓厚美好的民间民俗信仰。拜干爹、结干亲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这种没有血缘的干亲关系能维系多久?在许多人对此提出质疑时,安县花荄镇长兴小区70岁的罗成琼与绵竹市汉旺镇群力村5组村民蒲永川、申凤兰家结干亲35年的经历,回答了这个问题。
1980年,时年34岁的罗成琼和在丈夫何永生,与蒲永川、申凤兰夫妇结成干亲,襁褓中的蒲正刚成了罗成琼夫妇的干儿子。从那以后,蒲永川夫妇除了逢年过节带着儿子到罗成琼家来,农忙也来,他们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忙里忙外。罗成琼夫妇也会利用节假日到蒲家探亲。两家就这样你来我往,转眼就过了35年。
罗成琼说,丈夫2005年去世,期间,蒲正刚一直守在病床边,端茶倒水、翻身喂饭。“我没有亲兄弟,自从结了这门干亲后,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兄弟姊妹情。30多年过去了,蒲永川夫妇对我比亲兄弟姐妹还要亲。如果没有踩桥拜干亲这个民俗,我们也结不了这一门好亲戚。”
毕业于成都大学建筑专业,现在绵竹市一家建筑公司担任监理的蒲正刚接受电话采访时说:“感谢雎水春社踩桥拜干爹这个民俗传统,没有春社踩桥,就没有对我亲如己出的干爹何永生、干妈罗成琼。我们这种没有血缘的亲情关系保持至今,看似平凡,实则相当不容易。”
不走回头路分流确保安全
“这哪里是踩桥,根本就是踩脚。过桥基本是脚尖对脚跟、肩靠肩挪着走的。”这是往年游客对踩桥的切身感受。今年,这种情况得到了彻底改观。
昨上午,记者赶往太平桥。离太平桥还有两公里多,所有机动车就被禁止前行。人流离太平桥还有300米左右的地方就被警戒线拦住。民警依次放行游客进入通道。上太平桥前,游客还得再次进入固定通道。桥上还有民警、武警组成的人墙,将桥上游客分流。这样,经过太平桥就比较轻松了。
往年,踩太平桥要往返踩三次,以至于在桥上造成拥堵。今年,所有游客不准走回头路,要踩第二次必须重新排队,依次再来。
在太平桥踩桥,在雎水镇及周边游玩,游客不难发现,人群中民警、武警、预备役战士和戴着红袖章的治安人员随处可见。安县公安局政治处民警吴志林说,为确保踩太平桥秩序井然、游客安全,他们22日22:00就上岗了。
据了解,为最大程度保障游客安全,踩桥期间,市公安局从各县区抽调了1907名公安民警、消防、武警、城管、民兵和政府人员分布在各个重要地段,指挥疏导交通,参与安保执勤。
据统计,从22日晚至23日18:00,踩桥游客已超过2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