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道暑夏风景异,登高望远弃烦忧!今天邀请诸位友人欣赏李白的一首登临之作:《登锦城散花楼》。
《登锦城散花楼》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登锦城散花楼》是李白青年时期初游成都时的作品。
通过对登楼所见景物的描绘,抒发内心的愉悦之情。全诗以时间为轴线展开描述,从朝光到暮雨;并且向四周扩散,
东到三峡,南至双流,形象鲜明,意境飘逸。本诗语言较之《上楼诗》更显华丽,符合青年李白心怀梦想,初次蜀中漫游时的心境。
李白登高游玩的这座“散花楼”,是隋朝时期的蜀王杨秀兴建于锦城皇家园林摩诃池畔的一座六角阁楼。
入题的“锦城”是“锦官城”的简称,因三国蜀汉时期,管理织锦工业的官员驻扎此地,故而得名。后人即用作成都的别称,又称锦里。
散花楼在旭日霞光的映照下,金碧辉煌,高梯入云,楼接霄汉,气象雄伟。
李白极目云天,心旷神怡,此时登楼竟如在九天云霄之上游玩,因而流连忘返。
遥看潇潇暮雨飘洒向三峡,俯视春江绕城,景物尽收眼底,李白陶醉其中。此后的李白,将要继续东行,前往三峡。
与《上楼诗》不同的是,李白在此诗中,没有直接描写散花楼的建筑规模、营造特点、位置与布局,
而是通过金窗、绣户、珠箔、银钩、飞梯等器物的色、光、形、态的变化和辉映,展示出散花楼的高雅别致,宏伟壮观。
诗中对仗修辞手法的运用,把初日临照下的锦城散花楼的景象,描绘得形象而生动。
前句的意象构成一幅十分鲜明的画面,后句写出了诗人的快意之感,完全彰显了李白极端夸张笔法的感染力。
综观全诗,形象鲜明,意境飘逸,情景真切,开合自然。
不仅给人以艺术上至美的享受,而且带来思想上深远的启迪。
此诗虽为李白年轻时的作品,但却显示了他过人的诗歌天赋、大家手笔、诗仙风范已初现端倪。